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2020/09/15
来源: 经济日报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迫切要求完善人才制度,加快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把人才潜力挖掘和释放出来?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制度体系。总的来看,这个制度体系应坚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

这个制度体系应具有激发人才潜能和鼓励人才成长的积极导向。人力资源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可以开发人力资源潜能,从而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好的人才制度应该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爱护人才出发,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才潜能,鼓励人才快速成长。

这个制度体系应具有立足国际国内不断优化的开放包容系统。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并非静态封闭的过程,而是要以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辟人才流动新通道,优化人才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打通人才国内国际流动的双重通道,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内在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顺畅流动。

这个制度体系应具有体现人才供求变化和面向工作实践需要的有效框架。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根据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实际变化,注重顶层设计,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以及激励等环节,构建面向工作实践需要、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多层次、系统化的有效框架。

(二)

分析起来,完善人才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要从人才工作需要出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从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转变、从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支持多层次人才共同成长。

一方面,要从人才管理转向人才治理。要重视市场、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人才治理效能。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人才发展扫除制度障碍,更要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才治理还要求加强动态调整、增加灵活性。比如,现在人才的灵活流动已逐渐成为常态,需要打破诸如户籍等刚性约束,形成人才流动的城乡一体化、跨区域共享共治的治理体系。

另一方面,要从单一人才评价转向多元人才评价。过去的人才评价标准存在单一化、绝对化问题,不利于多层次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一把尺子难以衡量各类人才,因此,需要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定位、组织属性和资源条件等,针对岗位需要,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提出适宜的、多元的、动态的标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战略资源理念,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人才制度体系,从而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千方百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一,完善“聚天下英才”的引才制度。要积极探索实施人才引进方式,打开门把真正的人才引进来。引才首先需要识才、择才,只有破除单一的人才标准,才能有利于精准识别人才、有选择性精准引才。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吸引各类英才。尤其在人才流动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根据自身需要,采取灵活的办法吸引各类人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人才价值真正得到体现,解决好引得进、留得住问题。

第二,完善有利于人才涌现的育才制度。要综合施策,改革教育体制,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共同为培养人才发挥合力。要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方案,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通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各类人才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基础条件。

第三,完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用才制度。要重视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为基础科学领域人才提供保障,为各类技能型人才发展扫除市场化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创造宽容失败的包容环境,建立人才“容错”机制;还要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增加人才使用的灵活度,以更高的站位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共享机制。

此外,还要完善人才顺畅流动制度。调整人才结构,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顺畅流动,是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所在。要完善相关政策机制,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为人才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提供通道,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标签: 国际 竞争力 人才 制度